走进沁源
·吴修明
慢生活,曼家村。十多年前,在网络空间,曼家村,我设想过符合未来慢生活特点的“最美小城”的若干条件,长什么模样。
有山,山有树;有水,水清澈;降水充沛,小径通幽,可深呼吸,可开阔呼喊;绿意盎然,意境深远,黛蓝的油路蜿蜒曲折。
有湖面、溪流、水库及湿地,端坐岸边,松柳之下足够发呆;有深景潜伏,周末探险寻觅;有禽兽疾飞奔走,并不惧怕人类。
有善良人民、高效政府、创业团队;常驻居民不多,游客不至于拥挤;有眼界开阔群体,洞悉世事,立身处世可以往后看五百年。
有诗情画意,有醉人美景,全域干净如洗,是一个可以读书,写作,发嗲、撒娇或撒欢,醉酒,歌咏,一个可以任意舞蹈的地方……
我的结论是:具备这些条件的小城,便是最美。
第一次进沁源,缘起一集画册,或者说,是被跳跃在纸面上的大景致、大写意、大森林吸引了。那是一个冬天。当时,沁源县在省城太原的晋宝斋一楼展区,举办《绿色沁源》大型画展,并有画册相赠。内里,几十名画家洒脱写意,把大美沁源融汇笔下,惊天地泣鬼神,深深吸引着我前去探究。
从事新闻工作近三十年,却未曾有机会采访大山深处伟大而神秘的沁源县。因了诗友之邀,因了画作吸引,便有了沁源之行。这一去,便是大缘。
第一次,是2018年年底。
车从晋中方向下高速路进入沁源,沿着一条蜿蜒的旅游路南下,沿途多林,一闪而过的暗绿色黄褐色,虽说近冬依然斑驳如画,如入仙境。当地同志介绍,沁源全域森林覆盖率接近60%,绿色覆盖率更是90%以上,山西第一,北方罕见,连续三年被评为“百佳深呼吸小城”,拥有三个国字号牌照,即“中国天然氧吧”“中国生态魅力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县”。
走进沁源认识的第一位文化人,便是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贵河。握手,见高大威猛一男子,健壮,一脸厚朴,微胖。“天下黄河贵德清”,我记忆中青海贵德县,黄河源头碑刻上的一句话,脱口而出,立即拉近了我们的距离。通往圣寿寺路上,他如数家珍般介绍着当地风土人情,尤其对自然地理,颇多研究与思考,记忆力惊人。
我认识沁源的第一个景致,是太岳山下圣寿寺山顶的九杆旗。九杆旗,独木成林,一树成林。多年来,它一直被称为世界油松之王,隆誉加身,未见替代者。我们一起行走在被森林遮蔽的大山小径,踏着厚实、湿润且松软的松针腐殖质草层,听着关于圣寿寺的各种人事传说,穿越时空,目睹岁月侵蚀的建筑静默地记录过往,夕阳西下,红晕初升,远离尘嚣的悠然之感顿生,仿佛隔世。
游览沁源自然与文化景点后,我们约当地几位文友座谈,初步了解沁源县情,概括起来有四。一是自然禀赋特异,森林覆盖全域,是太行太岳山之精髓所在。二是水源多、流量大,是沁河发源地,有“千泉之县”之美誉,百里沁河贯通全境,清湛湛流经周边多县,最后经河南几个县市后,汇入黄河,是黄河在山西境内第二大河流,了无污染。三是红色文化尤其抗日战争期间,新中国开国领袖们对沁源人民赞誉有加,《解放日报》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沁源围困战”彪炳史册,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四是由高森林覆盖率而衍生出来的动植物多样性,鸟兽众多,深度吸引着专家和珍稀鸟类爱好者,考察或摄影,攀附或采风,更是网红打卡地,成为时下一景。
因为在媒体工作关系,我对沁源的文旅开发与品牌宣传谈建议,关于“九县通衢”的设想,关于撰写《抱愧沁源》一书的承诺,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此后两年多时间,我机缘巧合走进沁源,每次感受均大不同,如今思来,概因沁源地域广大、道路多歧、历史厚重,也因为这里的人,无论官员还是普通百姓,身上都蕴涵着一种深度吸引人的特质。
沁源,究竟是什么让人着迷?
第二次进沁源,是2019年春节,正月十五这一天。
当时,沁源县举办元宵节欢庆活动,我受邀参加。忽然下起大雪,时大时小,短短三个小时,居然洋洋洒洒,人地皆大冻。尽管如此,欢庆依然有条不紊,有声有色,有板有眼,无畏惧之色,无张皇之态,我对沁源人的印象便有了基本认知:赤诚,不惧,耐实,坚韧。
傍晚,在县城附近,近万居民自发参加县里组织的“九曲黄河阵”活动,及九个回纹万字阵。游人依次缓行,绕行在弯弯曲曲数个万字灯的海洋,直到出口。作为传承已久的非遗项目,它是当地著名民俗,年复一年不曾间断。散步间,我与县委书记的金所军有一个多小时的漫谈。
金所军,本是山西北部一小县城教师,喜好文学,后入职政府,成为一名公务员。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爬滚打,几年前主政沁源,位居县委书记。
华灯初上,于九曲黄河阵星星点点间,出于媒体人的习惯,我提了许多问题,他均一一作答,侃侃而谈,口才颇佳。对敏感问题不避讳、不造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他说:“为官一任,我不想当多大的官儿。咱本来就是一个老百姓,生在农村,组织上看重咱,咱就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不要让老百姓骂就足够了。一个人,官能当多大啊?我就是一心想把我们沁源打理好,让这里的老百姓过好,让老百姓都高兴。如果再说高尚一些,那就是不辜负人民和领导的期望,把沁源治理得出成果、见效果。一个县,治理好很不容易,郡县治则天下治,我就是想把沁源治理好。”
政声人去后。只因听了这番话,我便奠定了此后的多次沁源之行,持续关注其发展动态。
第三次进沁源,是2019年3月29日沁源森林大火扑灭之后。
嗅着焦糊味,行走在被火魔侵袭过的山路上,看着山顶、山腰间被火魔划过的一条条线,我仿佛看到一个人,好端端的头上,硬是长了几个癞子,心痛。在沁源北部的人工隔离带,军民奋斗一家亲的场面,听起来令人动容,尤其听到当来自内蒙古等地的救灾官兵离开时,沁源人民拿着鸡蛋、鞋垫、核桃欢送子弟兵的场景,一下子把我拉回了战火纷飞、如歌如泣的战争年代。
沁源,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果然不同凡响。
沁源的林业专家给我们介绍,我国封山育林政策实施以来,成绩显著,原先黄土高原的荒山秃岭,已是林草密布,对于改善黄土流失效果非常明显,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解决防火通道被挤占,或年久失修带来的大火或洪涝灾害的救灾压力?以沁源为例,目前县域森林覆盖率接近60%,加上几十年的林草绿植,超过90%。他们说,防火通道,可以说是救火救灾的生命线,一旦这个环节出了问题,救火车辆、救火大军进不去,贻误战机,必然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
这次沁源之行,我对沁源的森林资源有了资料储备和价值认定,对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多了思考。
——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中,生态文明至关重要。这是中国未来经济转变经营方式、加速转型的必由之路,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
——以绿水青山为载体的生态文明,强调的是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民幸福为归结点的发展,这是我们的基本遵循。
——绿水青山是因,金山银山是果。它们之间要转换跨越,并非一条通途,也没有捷径,但必须跨越制约,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绿水青山要变为金山银山,必须找到绿色发展的产业路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具有当地特色的药材种植加工,必须完善山西药茶的全产业链平台建设。
——绿水青山暂难转换成金山银山,农民辞别故乡,到城里打工,农村劳动力短缺造成农田撂荒与城市人向往回归自然之间,如何找到文旅支撑点,需要在政策层面的破解?
第四次进沁源,是2020年7月16日到18日。
因为有了之前的思考,便有了拿沁源做示范的设想。作为智库专家成员,我陪同山西省智库发展协会专家组走进沁源,问诊煤炭大县高质量转型之路。三天时间,我有了近距离接触沁源经济特点的机会,对沁源县委一班人在新经济条件下坚决走转型发展之路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这是沁源大政方针。如何落地生根,给人民带来巨大福祉,必须有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县里提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双招双引”,提出给予“专家下乡”以补贴,这在内陆地区为数不多。此次受邀的多位专家,从全县“十四五”规划着手,对沁源经济开发区、县城特色化、品牌化、智慧化建设提档升级,对文旅开发、三农问题、经济开发区建设、县域治理研究院及在线绿色发展学院建设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意见建议,对全县干部群众震动很大,也逐步打开了多维看世界的眼光。
在内陆县域谈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更离不开招才引智。按照县里的说法,高质量人才,你不过来,我就走出去邀请,三番五次、三顾茅庐,直到你被感动,被打动,被吸引。为此,沁源县专门出台文件,大力度、优待遇吸引人才,据悉,去年以来,已经有十几个硕士以上研究生到沁源各机关企事业上班,更有不少大学生选择到沁源就业,招才引智初见成效。外部资金、经营管理人才和优质项目也陆续进入沁源,这个内陆小县在确定以“绿色立县”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改革前提下,终于开启了大开放、大整合、大发展之旅。
因林而兴,因水而兴,“绿色沁源”发展离不开文旅事业大发展,却因路而阻。沁源之短在于路。大山阻隔,修建高速路、高铁成本太大,机场建设虽已纳入规划,尚需时日。这一点,不少第一次进入沁源的作家,可谓感受最深。
第五次进沁源,就是2020年8月28日这次了。
由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和山西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的“美丽中国·生态山西”作家采风团走进绿色沁源,开展为期三天的采风采访活动,我有幸参加并作为副团长,遂有了这次的绿色的沁源之行。
参加活动的当天中午进入沁源时,因为全县大面积修路,作家们真切感受到沁源行路难的现状。目前,全县没有一条高速路、高铁,严重影响着沁源经济尤其当地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不过,从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意义上讲,没有乌央乌央的人流,没有洪流般的车流和垃圾,反倒成就了现在沁源的一片净土,你们说是不是?”采风团一位作家的半调侃话,或可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沁源之现状?
从县里提供的视频资料我们得知,近年的沁源,可谓红火异常、网红处处、闻名天下。央视频频出新闻,央媒多次出重磅报道,省内外媒体、新媒体更是常态化曝光……走到街头买水时,一位张姓店铺服务员说,我们沁源,过去窝在太行山的大山深处,因为多次被记者采访、媒体报道,加上互联网巨量传播,知名度大大提高,应该说,这得益于县委的正确决策。
原先,沁源县有一份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当地人都叫它报纸,就是《沁源报》。2017年,新的班子主政后,他们果断改名《绿色沁源》,即规避了“报纸”的嫌疑,更显示出县委县政府四大班子打造“绿色沁源”的决心。应该说,在现代社会尤其市场经济条件下,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就是生产力。把沁源县名声大出去,从“沁源人的沁源”到“山西的沁源”“中国的沁源”,再到“世界的沁源”“人类的沁源”,从五个维度解读或彰显沁源品牌,对一位品牌专家的建议,沁源果断拿来,并持续多年,目前已彰显成效。
黄贵河在多个场合说过,“我们金书记就是我们沁源的大宣传部长,他满脑子都是绿色沁源。其实,我们每个沁源人都是宣传部长,就是为了把我们沁源宣传出去。”语言虽简朴,却道出了沁源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面前的正确选择,与品牌建设、品牌推广、招商引资趋势不谋而合、一脉相承。
无疑,邀请全省著名作家走进沁源采风,沁源再次走进高光时刻。沁源县文联主席陈庆莲说,我们沁源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景点众多、人文荟萃,是绿色之瑰宝、红色之丰碑,更是康养之圣地、创作之天堂。全国生态文学创作基地、人民摄影专家小院落户沁源,在沁拍摄的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著名导演贾樟柯来采风取景,微电影《摘帽》《观摩》在沁源完成取景拍摄,全景式展示沁源的《大美沁河源》举行了新书发布会,韩洪沟红色小镇、五龙川专家小镇、第一川康养小镇成为网红打卡地。
“我们这些年经常组织大家采风,就是邀请会讲故事的大作家、大画家、大艺术家走近沁源世外秘境,品鉴沁源生态之美,书写沁源山水之魂,让沁源为美丽中国最向往的诗和远方。”“我们还利用一切机会,邀请各行各业的大咖走进沁源,政府还制定优惠政策、奖励政策,鼓励外界多多走进沁源宣传沁源,让我们沁源多出些网红人物和网红事件。”
我的三年五次走进沁源,际遇不同,感受不同。
走进沁源,每一次我其实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不沿边、不沿海甚至不通高速、高铁,仅有16万人的内陆小县,地下有优质的煤炭等化石资源,挖煤本来就省事、来钱快,作为绩效考核的GDP增长速度也好看,却要坚持走费劲巴力、不会马上见效的绿色发展的经济之路,究竟为什么?他们的探索,会为中国经济转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目前看,沁源在全国2860多个县市区中,至少具备两大独特优势,一是自然禀赋,即山水林草湖,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绿色生态链,再就是红色禀赋。这里的人民,因为有着抗战时期形成的“坚决不出一个汉奸”的“沁源围困战”精神,有着对中国共产党无限忠诚的太行山英雄气节,老百姓有着身处大山、心系大局的家国情怀,有着经久不息的以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的一代又一代坚强领头人,才有了今天沁源的人才回流、游客如织、专家如云、商人蜂拥、项目开花的多元井喷局面。而新华社2020年8月10日的发表评论《将绿色发展践行到底》,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绿色沁源以人为本、不忘初心、矢志转型、久久为功的步履。
这个被称为“千泉之县”的小城,城里的人,或许因为道路阻隔,没有被人为开发,固守、因袭着千百年中国安贫乐道,淳朴善良,也因此给中国保留了一片净土,具备了打造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条件。所以,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绿色发展,沁源必须打通这条路,沁源没有旁路退路。这一切,或许因为这里的人,久久植根于沁源的大山大水大美,丢掉急功近利的思想,坚持久久为功的情怀?
新的沁源之行,我得知,不久,甚至在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即使在新冠疫情依然存续的今天,沁源有望迎来前所未有的巨量游客,出现井喷,因为,一条高速路马上就要通到沁源了。而且不久的将来,飞驰的高铁,也将带领沁源人民走出大山阻隔,走向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而已经开建的小飞机场,更会把尘封数千年的沁源,靓丽于世界面前。
2020年9月的一天,梦醒时分,我忽然想起人生的终极问题,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是人类幸福生活的新方式?
沁源归来,我自言自语:
它是平等——居住在这里的每个人,鳏寡孤独,青春年少,垂垂老者,诸般人群相处一域而不拥挤,贫富不见弃;仰望天空与低头观蚁共欢同乐,空幻梦想和现实理想同船并行,周汉唐明,多朝共语。
它是正义——给动植物和人类以和谐,给土地河流阳光以洁净;给奸佞以鞭笞,给恶徒以酷刑;给善者以旌褒,给智者以锦囊。给河流以鱼,给高山以树,给大漠以草,给诗人以佳句,给农民以种籽。
它是明理——恒河沙数,终归尘埃;美文不饰,珠玑有瑕。从来浮华不养人,酸甜苦辣是人味;生命有长短有序,东海寻龟终成梦。尺长存短,各得其所;孜孜以求,不废光阴;人心宁静,天人合一。
人也许终其一生都在思索人生之问题,最终,也只能得到自己的答案。在沁源,每次的遇见,似乎正在回应、回呼、诠释我们的初心:倾毕生之力,打造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小城,让人的灵魂与经济社会进入优雅的慢生活,直到至美。
吴修明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原三晋都市报社副总编辑,山西省智库发展协会副秘书长,系山西百佳新闻工作者,山西省少年儿童公益事业促进会副会长,现供职于山西日报新媒体。
1989年山西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撰写各类新闻及文学作品600余万字,参与编写文学及新闻著作多部,主编《新晋商新天下》《天龙启示录》《我与农村信息化》等。研究领域为财经新闻、品牌及资本市场,主持策划《山西品牌之殇》系列、《企业家访谈录》系列、《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系列等。曾参与策划山西多个县域经济发展与振兴项目,促进了地方的招商引资及项目落地。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